很有趣的问题,说到卸妆,得先化妆吧!古代女人化妆的和现代女性差不多,也要基础护理、打底、唇妆、腮红、眉妆以及其他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古代女人的化妆品真的是纯天然的,古代女子虽然给人的印象是绿鬓如云,头发乌黑光亮,但是实际上她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。
1、古代的美人是如何化妆的?
古代女子,大多以白为美,为了美白,路子野得很。要么白,要么白死,首先推出一款无毒无公害的美白利器,口味极重,俗称“鳄鱼粪”。当然这需要鳄鱼的大力配合,新鲜的鳄鱼产物,风干后混合淀粉,琼鸟的粪便,效果特别好。还有一款利器,名字非常好听的,叫飞云丹,主要材料是水银,有毒据传,秦穆公的女儿弄玉,对此物极为着迷,
服用一颗,脸色能白好几度。当时的姑娘们,还经常配着砒霜一起吃效果更好,连脸上的青筋都能看得到,死不可怕,脸黑着死才可怕当然,还有残忍的,放血!不过可不是一把大砍刀戳在大动脉,而是用水蛭来放血。很多贵妇在开party之前,会让专门的医师,在耳朵后面放一条水蛭,被吸血后会脸色苍白,人见人怜,如果说上面的方法,实操起来有点复杂,那么这一款是懒人必备,它就是铅粉,一抹就见效,想白哪里白哪里。
2、古代人是如何卸妆的?
要说古人卸妆,咱们得先知道人家怎么化妆啊,写下来我先给大家介绍介绍古时候化妆大概都有什么,第一类,就是最基础的打底,一般来说呢就是美白。所谓“一半遮百丑”古人也爱白啊,古时女子一般用铅粉。但是铅粉是重金属,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,上妆效果好,不易掉落,但是长期使用会让肌肤发青、发黄,甚至金属中毒,妙龄少女最后变成了黄脸婆,
所以后来就有改用米粉的或者其他搽粉。据唐书记载,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,竟高达百万两!对于傅粉的方法,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,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“大有趋炎附势之态,美者用之,愈增其美”,“白者可使再白”,“黑上加之以白,是欲故显其黑”,打完底,就该第二步了,画眉,学名“黛粉”,在战国时,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。
随后出现了“黛”,一种藏青色矿物,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,然后加水调和。比较有名的就属司马相如和卓文君,《西京杂记》中写道:“司马相如妻文君,眉色如望远山,时人效画远山眉,”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,像远山一样秀丽。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,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,其实不光要画眉,还需要修眉,在唐代,女孩们非常讲究刮掉原始的眉毛,之后再用黛来勾勒出眉毛的不同样式。
而以盛唐为例,流行的是这种阔而短的眉毛,形如桂叶或蛾翅,眉毛做完就该涂胭脂了,胭脂其实是外来语。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,由一种名为“红蓝”的花朵中提取,汉代张骞出使西域,将胭脂带回中原,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。脸上能画的画的差不多了,最后再贴一些饰品吧,所谓的花钿,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,即花钿。
它除了叫花钿,又称花子、面花、贴花,那么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?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,有用金箔剪裁成的,还有用纸、鱼鳞、茶油花饼等做成的。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,还有各式小鸟、小鱼、小鸭等,宋朝脸上贴的花钿从小鸟、小鱼直接变成了珍珠贝壳。额(⊙﹏⊙)这还差点,再图上腮红、口红,到晚上了,该卸妆啦。
花钿这些佩戴的饰品肯定得先取下来,然后进入正经卸妆模式,水肯定是必须的,准确的说是不止一种是水。最简单的温水,其次淘米水,再者草木灰水,还有淀粉水等,淘米水是记载中最早使用的卸妆洗脸的水。《礼记·内则》记载:“三日具沐,其间面垢,燂潘清靧”,“潘”就是温热的米汁,另外化妆粉一般为油性物质,所以还要用草木灰的碱性来水解油性物质。
3、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?